【返回首页】
在全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起步阶段,常州找准“农”字突破口,率先走出了“农字当头滚雪球”的独特发展路径,并被《人民日报》宣传为中小城市工业化的典范。
立足于“以农保工、以工带农”,常州聚焦农业生产需求,大力发展柴油机、手扶拖拉机等农用机械,以及化肥、农药等生产资料,以此为起点滚大重工业底盘。例如,以常州化工厂为骨干,依托“六六六”原粉生产,逐步衍生出化肥、盐酸、磷肥等化工原料,进而拓展至塑料、染料、医药等化工产业,为全行业发展奠定基础。
这一时期,常州相继诞生了变压器厂、拖拉机厂、客车厂等67家单位,从建国前以轻纺为主的中小城市,逐步发展为轻纺、机械、电子、化工、医药、建材等产业全面布局的工业化城市。
60年代初,为破解企业规模小、资源分散的难题,在统一规划下,常州探索出独具特色的“一条龙”专业协作模式。
这一模式率先在灯芯绒产业试水。为打破厂际界限,纺纱、织布、割绒、印染等11家工厂按生产流程整合,通过固定协作,攻克质量与品种难关,使常州灯芯绒成为畅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高档品,年产量也从1961年的1226万米增长至1977年的3751万米。